推动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做实两化融合

安泰超硬 阅读 0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末期,安泰超硬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了未来两化融合发展方向并围绕提高全流程质量精细化管控能力打造中高端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敏捷快速反应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工作,全面部署分阶段实施智能制造。


两化融合1.jpg


改变生产模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最可靠、最有效的赋能方式。多年来,公司一直沿用传统的分散式生产模式,长期存在沟通延时,转序出现偏差的问题。为了实现向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转变,必须对现在的实际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重新梳理、优化,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进行全流程智能化技改。2021年公司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对比,最终确定了建设“激光焊接超硬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项目,这是国内首条从智能仓储-激光焊接-后续加工的全自动智能产线,旨在加快推动公司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转变。首先,开发和改造单台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包括开发专用自动光纤激光焊接机,自动扳齿机,顶侧刃一体机,激光清洗设备,自动抛光机等。在设备开发中应用PLC、伺服,CCD工业相机等全新的智能化传感器和控制器,达到单体设备的运动位置精准可调。其次,针对性开发激光焊接产品自动生产专用控制程序,达到自定义并精准控制产品加工范围、磨削量。同时配合关节机器人的应用,模拟人工操作实现产品在设备间的运转和上料下料。而且通过设计全新配套卡具,满足不同场景的作业需求。第三,公司在车间内完成了工业无线AP全覆盖,建立了AGV智能物流转运系统。目前,该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正式投产后,公司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控化的关键生产工序设备数量/关键生产工序设备总数量×100%),将从原本的53.00%提升到了61.03%。而且可实现单人作业,较原有生产模式可实现减员3人,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和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202112月,该生产线已被北京市推荐为“创建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这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数字化转型升级阶段。


两化融合2.jpg


实现绿色制造是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压型是激光焊接类超硬材料产品生产制造的主要工序,如何减少压制成型所需要的有机添加剂,一直是公司近年的工作重点。自2020年起,公司启动了“无制粒冷压工艺与设备开发”项目,实施绿色化生产技术改造,减排有机废气(VOCs)。设计开发了新型冷压机,从压机结构、压制成形方式、电气控制等进行了全面设计和创新。同时,开发了降低添加剂用量,取消制粒工序的新型工艺技术。经过近一年的验证、小批量实验和中试,减排效果达到了预期,产品性能满足客户使用。目前公司已经定制8台套设备,建立了新的刀头冷压产线,全面推行无造粒、降低有机添加剂的生产技术。实测结果表明,目前的生产量和加入添加剂等辅料的总量进行核算,新的热压烧结技术可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为7.5/年左右。由于取消了制粒工序,全年还可节约添加剂辅料20余吨。不仅达到减排有机废气(VOCs)的目的,还节约了生产成本,对全面促进公司生产环境治理和技术革新产生重大引领和示范作用。

20211130日,国家工信部对外发布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该文件表明,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为了适应国家外部环境要求和企业内部发展需要,公司在2021年共计设立两化融合专项10个,包括46个分项,涵盖了公司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设备总投资740余万元。目前,已经完成7个专项,开发和购置的全自动镶圈机、半自动包边机、激光扫弧机、自动激光刻字机等自动化设备均投入使用。此外,公司已于2019年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202112月通过北京市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第二批)。两化融合建设初见成效,很好地解决了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为探索和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四五”期间,安泰超硬本着“以专线产品自动化重点局部工序实现自动化”的指导思想,将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逐步建立智能制造生产线,基本实现全流程的信息化,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助推公司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